SAP成都分公司是家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是一家充满朝气的公司,一切都是新的,机遇在等待着大家。在我入职时,公司已成立半年。
那时公司的人还很少,估计50左右吧。其中一些人年纪稍大,比如说我先前的面试官们,他们是SAP成都的第一批员工。这些人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有些已经在SAP这个圈子呆了很久,是非常资深颇有些来头的人。当然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但几年后我在外面做实施项目时,项目组里的其他顾问听说我来自成都SAP,往往会问我认识不认识那些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往往会在我面前表达一下对那些前辈的敬意,接着膜拜一下。
除了这些中年人之外,剩下的就是跟我差不多的实习生了,我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公司的,但肯定不是我先前经历的第一次招聘那次。他们是公司的第二批员工。传统上说,SAP公司往往只招有经验的中年人,我们这些学生能混进SAP,可能得益于公司的年轻。后来公司派我去德国SAP总部出差,德国同事看到我的形象后,用很含蓄的方式询问了我的年龄,当我告诉他们我还没有毕业,还是个实习生的时候,他们三五个人用德语嘀嘀咕咕了好半天,接着问我,像我这么年轻的员工,在中国分公司有很多吗?
值得一提的是,我入职后,负责带我的mentor正是第一次面过我的M君,而小老板又偏偏是第一次面过我的S君的老婆X君,很牛的两口子。当然,这些都只是偶然,并不是公司的刻意安排,但当时确实让我尴尬扭捏了好一段时间。
我入职后,身边有新同事陆陆续续入职,实习生居多,但也有很多有经验的中年人。直至07年大规模校园招聘前,公司发展到差不多80人的样子。我们应该是公司的第三批员工。也许你会问,既然同是实习生,入职时间也都是连续的,为什么我要刻意以自己为起点,把大家拆成两批呢。其实,从我开始的这批实习生,跟第二批实习生将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不过当时SAP确实也把我们分成两批,那时第三批实习生的福利待遇跟第二批实习生不同。为此,第三批实习生第一次郁闷,但并没有计较,因为大家去SAP实习,都是为了日后能留在这家公司。我常常无奈的感慨,感慨这个差异的产生并不源于第二批员工曾通过更加苛刻的面试,而仅仅源于入职时间的先后。后来的事情证明了,我没有通过第一次面试成为第二批实习生,成了日后我遇到的无数的麻烦和悲剧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07年校园招聘中,我遇到了第一次面试时遇到的群殴时很能说的Z君和最后很勇敢上去做总结的Z君。实事求是的说,我第二次应聘SAP时,是个案,竞争并不太激烈。而校园招聘时,将有很多很多人需要竞争,即便很有实力,也要运气好才行。而两位Z君都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SAP成都。
SAP是家德国公司,它的企业文化是相当好的,工作氛围很不错,工作内容也很有趣,工作时间是弹性的,没有考勤这些东西,虽然那时的我确实从不迟到早退,甚至喜欢在公司待到很晚。公司装修的也很温馨,从废纸篓到卫生间门栓,从办公桌到咖啡机里的咖啡豆,都是从德国运来的。同事的关系也都相当融洽。此外,ERP是暴利行业,因此SAP在IT行业里,员工福利待遇是很不错的,相比软件园里其它小IT公司,我们的薪资福利也要高出一大截。此外,我是班里唯一来到SAP实习的人,实习生的薪水自然不能同正式员工相提并论,但对于学生来说,我的薪水已经很夸张了,我一夜间就成了同学中腰包最鼓的人。这些使得我们这些SAP实习生产生了无知的优越感。这一切,足以电晕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SAP情节渐渐形成。
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显然是毕业后能不能留在公司。当时的我已经研三,离毕业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的大小老板纷纷表示,SAP同微软、IBM这些公司不一样,那些公司的实习生来公司只是实习,毕业了就走人,而SAP成都招实习生,是要把你们留下来的。那时的SAP成都分公司,一派欣欣向荣,很多机会在等着大家。还有一个原因是,那时成都员工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因此,大部分员工都有机会被派往SAP德国or印度出差,而且出差前,还会签署一个n个月时间之内不得离职的协议。当然,协议这东西永远只针对守规矩的人,彪悍的人是不会被这个框框限制住的,或者干脆就不要这个框框。不过我去德国前,是欣然签署了这份协议的。我自然没有自虐倾向想给自己加些限制,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我毕业之后将留在SAP,在SAP工作下去。也许那是我在SAP最快乐的时光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幸福醒的那种。好在那时我工作也很努力,学到了很多SAP领域的知识。幸亏我那时的努力,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幸亏有这些知识,后来帮助我度过最惨淡的日子。
毕业前,同学们纷纷找工作,我呢,下班回学校后,听听大家找工作的进度,然后再听听有哪些神奇的公司对我的同学做了怎样诡异的事情。我真的准备在SAP待下去了。终于毕业了,为了半天实习的薪水,我居然没有回学校同同学拍毕业合影。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为此后悔不已。同学们各奔东西,很多四川籍的同学是很希望能留在成都工作下去的,然而成都的机会显然没有东南沿海多,他们很多无奈的离开了成都。而我这个东北人,却奇迹般的留在了成都。
对外企了解的人一定知道一个叫做headcount的东西。公司规模大了,需要正规的管理,而对员工的管理,就是通过headcount的方式进行的。正规的公司不是老板说要人就可以要人的,哪怕他有钱来支付薪水,那个人真的对公司很重要,也不可以。公司总部会对每个分支机构,每个部门划拨出一定数量的headcount,这些headcount是用来招人用的,部门有多少headcount,就可以招多少员工。当然,也不是没有变通的方法。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另一家公司录用这个人,然后让那家公司把这个人派驻到SAP来工作,这样这个人就可以以第三方派驻人员的形式在SAP工作了,他可以跟SAP的正式员工一起工作,拿着相同的薪水。但从法律上讲,他并不是SAP的员工。在SAP内部,这样的第三方工作人员跟正式员工的一个区别就是,正式的员工的员工编号是D(Deutschland, SAP德国总部也就是SAP AG的员工,D number是无数人的梦想)或者I(International, 非德国的SAP的员工)开头,而第三方员工的员工编号以C(Contract, 合同工)开头。这个区别是明显的,在SAP公司里,佩戴工牌用的挂绳的颜色都是不同的,正式员工的挂绳是蓝色的,而第三方人员的挂绳是红色或者橙色的,很警惕他们的感觉。其实这种做法在企业中,尤其是外企中是非常常见的,甚至有专门做这种事情的公司,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外服公司FESCO了。当时的我并不关心这些人事方面的事情,只有很有限的了解。当我听身边的人提起这种做法后,反应是,真是死板的德国人,跟自己过不去。这似乎也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基本很少提起,提起的时候也特别神秘。那时的成都,大家混的很熟,很容易就可以从前台要到一条蓝挂绳,因此这个区别并不明显。
在转成SAP的正式职工前,有半年的试用期,也就是通常说的temp。但我们这些实习生早就来到SAP工作了,因为毕业后直接转成正式员工还是转成temp都是有道理的。事实是第二批实习生被直接转成了正式职工,而第三批实习生被转成了temp。我们心里很受伤,但没觉得问题有多严重,多等半年嘛。试用期内的员工是I user,但并不需要headcount,成都的实习生也一样,也是不需要headcount的I user。但劳动法规定,试用期不得超过半年。因此在SAP,学生只能当实习生,毕业了之后先当半年temp,然后公司用一个headcount把你转正。我先前是实习生,毕业后的半年在等待转正,因此一直是挂着蓝带子的I user,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到了2008年。
SAP成都是很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但由于地处西部,除了四川人之外,一般很少有人愿意去SAP成都工作。此外,同学生赶在一起毕业不一样,有工作经验的人随时都可以入职。2007年底,即便很不敏感的我,也隐约意识到了一丝不安的氛围,那时公司很努力的在招人,而且大大小小的老板们的表情也都多少有些奇怪。就这样,在2007年年底,SAP成都迎来了最后几个正式员工。
2008年新年伊始第一天,我们第三批一直没有转正的员工被叫去开一个会议。我想傻子也该知道这个是什么内容:我们被告知,我们表现非常好。其实这句绝对是实话,至少对大部分与会者是实话,有工作经验的大多是去成都图清闲来养老的,而SAP成都最努力最具活力最能干的员工,很多就在这批人中间。公司表示,公司非常需要我们留下,但由于眼下没有headcount,我们将被临时转成C user,时限为2年,这段时间内我们的福利待遇与正式员工完全相同,一旦公司高层有headcount批下来,我们将被立即转成正式员工。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傻孩子们以此在这样一份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是所有员工里最不情愿签这份协议的,原因很多,比如我是这批员工中第一个入职的,也比如我的表现确实很好。我也是最后一个签这份协议的,但大家都签了,你又能怎么样呢。2008年1月2日,我一夜无眠。本人在孩提时代,很喜欢哭鼻子,但在2008年1月3日之前和之后的3年内,没有哭过一场。
2008年对我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新年伊始,就有那样一份协议的事情,我一直笼罩在不安之中。而5月12日的地震,似乎把我的心震垮了,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安的思绪。我不得不承认,就是在这段时间,我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易怒,朝着愤青方向发展。公司努力保持着我们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待遇,但又怎么可能呢,比如保险保额,为此,跟公司发生了很多次冲突,但每次都被安抚下来。这批孩子们也在这段时间内逐渐的“成熟”起来。或许,这时候的我们,就不会那样傻呼呼的被安排了吧。或者起码,被那样安置的时候,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吧。
国庆长假,同朋友去九寨沟游玩,这是我第二次去九寨沟。上一次去是在季节很不好的3月,而这次是季节很好的10月,加上受地震的影响,游客很少,这次玩的很是开心。7日是长假的最后一天,那天晚上同朋友收看新闻,那天的新闻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欧洲股市崩盘。画面中都是欧洲各大证券交易所的残酷场景,而SAP是德国公司。我跟朋友很好的情绪转眼就不见了,大家谁都不说话,看着新闻。
第二天去公司上班,收到CEO的邮件,说受金融危机影响,SAP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支出,缩减开支行动除了关闭公司的彩色打印机之类的之外,重要的一条是冻结headcount的发放并解除与C user的劳动合同,但语焉不详,并没有说是否全部解除,也没有说什么时间解除。但我看到这封邮件,也马上意识到自己在SAP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但神奇的是,与我相同命运的同事们居然觉得这封信影响不到自己。不过,所有的人都在改简历,联系猎头。不过在那个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沟底的时间,所有的外企先后都冻结了headcount的发放,我们又有哪里好去呢。公司的领导们这时也在帮助我们找工作,写推荐信,联系圈子里面的熟人收留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孩子。当然,事态是以很快的速度向最坏的方向发展的。此前,所有的人都觉得我们在SAP的大限是2009年1月1日。但事情发展的比想象的还要快,我们的离职日期被定于10月31日。我们这批C user在不同的组中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很多同事的工作与德国同事的关系甚为紧密。这样的速度让他们连交接工作都来不及。于是,还是不知道高层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最后离职日期修改成了11月7日。这次,真的离开SAP了。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凭借着先前学习到的知识和公司领导的私人关系,很快,应该说是最快找到了下一份工作。这是一家SAP的合作伙伴公司,其实就是一个SAP的人离开SAP后开的顾问公司,一家做SAP项目实施的公司。现在回想那时,觉得自己最傻的事情就是不停的问那家公司,你们真的确实肯定有headcount嘛。其实不过是家民营的小公司而已,什么headcount不headcount的啊,我真的怕了。不过安慰我的是,SAP对我们这批人的赔偿金还是不好不坏的。此外,我跟这家公司谈的薪水和其它各种福利待遇,都要远高出SAP,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派吉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将在派吉事工作,当然这是后话了。
真的要离开SAP成都了,我的内心似乎隐隐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毕竟,一颗悬着的很久的心,不管怎么说,终于落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待遇挺不错的下家公司,总算有一丝自我安慰。比起那些很久后才找到工作的,比起那些在成都有老婆孩子房子的同事们,提着拉杆箱的我,可以更洒脱的离开。
11月7日那天,我拖着拉杆箱来到公司。下班的时间到了,我归还了所有的公司物品,收拾好所有在公司的物品,最后一次在SAP成都下班。当时一位同事刚好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幕。2006年10月8日至2008年11月7日,25个月的SAP成都时代就此结束。此后,我再也没有去过SAP成都分公司。一个月后,我离开了成都,此后再也没有去过那座曾生活3年半时间的城市。派吉事时代即将开始,而我在SAP的故事还将继续……
我跟SAP那点事(二)
by
Tags:
Comments
3 responses to “我跟SAP那点事(二)”
-
这视频,呵呵
-
看了你的文章,和你聊天时对比,怎么就可能是一个人呢?结论:你这个人具有多变性,文章要比本人好些~~~
-
电子科大的研究生 很佩服你们 你们都这么难才进去SAP 实习 我们这些 小虾米 就不用想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