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开始有英语课, 老师教了第一批单词: apple, pen什么的, 大约10个, 然后鼓励大家站起来读一遍, 如果都读对了, 老师会给你一张纸条, 上面是一个英文名字, 然后自己做个名卡放在桌前, 以示嘉奖. 反正我不小心拿到了一个7个字母的英文名. 时光飞逝, 研三时找到了在一家德国公司实习的机会, 入职表格有一栏是英文名. 我扭捏了几秒钟, 然后写下了那7个字母. 后来这个名字被挂在桌子上, 几个月之后忽然发现拼错了, 漏掉了一个字母, 同事嘲笑说谁叫你用那么复杂的名字, 你要是叫Tom, Bob, 不就错不了了嘛. 颇有道理. 后来职场生涯不顺, 换过几次工作, 除中间一段时间在一间民营企业外, 都是美国公司, 一直使用那个英文名, 然后身边大部分同事也都有个英文名. 感觉在外企里使用英文名主要有两大功效, 首先有效的解决了外国人不会读你的名字的问题, 其次是中国同事们之间可以互相嘲笑对方的英文名. ps中国人似乎只知道非常有限的几个英文名, 重名率相当的高. 也总有几个人用怪怪的名字, 比如Napoleon, Poseidon什么的. 不妨脑补下在德国人面前自我介绍时说我叫拿破仑的效果.
用了几年英文名后, 我对英文名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绪. 简而言之, 觉得傻了吧唧的. 这玩意儿不是我的真名, 没有法律意义, 我有名字的. 于是在国内最后一家公司的时候, 我更名为Tian Le. 我当然也知道按照外国人的习惯, 应该是Le Tian而不是Tian Le. 我这么做是因为, 既然不打算迎合你们的习惯, 当然也就没必要调整姓和名的次序. 此外另一个原因是外国人往往能够正确的读出Tian, 但会把Le读成力或者雷. 你们还是叫我Tian好了. 其实外国人读不对的又何止Le呢. 外国人遇到旭Xu, 谢Xie这些, 都会皱眉头, 然后为难的发出一个音. 前几天看到一个姓谢的大陆朋友把自己的姓从Xie改成Hsieh, 而Hsieh是台湾用来拼写谢的方法. 而按照台湾的国语罗马字(国罗)标准, 我的名字应该是Tien Leh, 也许外国人读的会接近正确读音一点吧.
我倒不是说台湾的国罗比大陆的拼音有优势. 事实上, 汉语拼音本来就不是给外国人设计的. 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于1958年, 设计初衷是为了推行普通话. 推行普通话需要一套符号来标注普通话发音, 据说当年采用哪些符号来标注普通话发音有争论. 除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基于拉丁字母的提议外, 还有使用日文假名(一般被谁欺负过就受谁影响大)和西里尔字母(俄文采用的那套字母 受苏联影响)的方案. 但最后永远光荣伟大正确的党和政府高瞻远瞩, 决定采用拉丁字母. 当然, 好多年后, 当我们看到汉语拼音的影响力扩展到各个领域时, 比如想想今天的拼音输入法, 我们庆幸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选好符号之后的问题是如何把各个拉丁字母和普通话发音的声母和韵母对照的问题, 我们需要一批符号来标注阿波此德这些发音, 而那批字母读作诶比丝地. 于是那些语言大师, 按照发音接近的原则, 把各个拉丁字母映射成了拼音里的声母和韵母. 但如果把汉语拼音丢给外国人读, 就出问题了. 比如他们不知道a读作阿, 虽然德国人听说这事儿挺激动, 因为德语里a也读作阿. 此外当外国人看到ü时, 会菊花一紧. 此外声调他们更不知道为何物, q和x的发音他们本来就不知道, 而jqx小淘气, 见到ü就把眼睛抠下去什么的. 如果他们见到xu能读出旭, 那简直见了鬼.
当然汉语拼音显然不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唯一方案. 早在明朝, 那个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时, 这位什么都会的神人就设计出了一套方案. 比如信主写作sin chu. 当然窦窦同学自己就是歪果仁, 所以显而易见, 外国人按照他写的方案, 发音会准一些. 1867年英国人威妥玛又添乱造出了一个威氏拼音, 影响力还挺大, 比如北京Peking, 青岛Tsingtao. 以前公司HR招聘广告上写北大Beijing University, 丢人啊. 民国又在1928年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方案. 总而言之, 汉字的拉丁化方案多了去了. 还有很多方案, 标注的是粤语发音. 比如从前在成都工作时, 新加坡同事姓Chua, 实际上是蔡, 必须被我们调侃. 当然后来我在澳大利亚遇到马来西亚同事姓Tan, 跟我说是陈不是谭, 就我一个人, 也没法调侃了.
但中国是泱泱大国, 汉字怎么拉丁化这事儿总得我们自个儿说了算. 汉语拼音是中国官方的汉字拉丁化转写方案, 而且, 不是我们自娱自乐的方案, 这玩意儿还是国际标准. ISO 7098即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有次看官方的材料说, 当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选定汉字拉丁化方案的时候, 美国强推美国国会图书馆方案, 因为他们有很多中文书, 按他们自己的玩儿法排序的, 如果换成汉语拼音方案, 他们重新摆书可麻烦了. 当然美帝国的阴谋必须不能得逞. 反正中国规定的国际标准, 北京就是Beijing, 虽然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eking和Beijing是同一座城市. 不过一定要相信, 中国是中文最发达的地方. 中国物理没有西方发达, 医学没有西方发达, 但请拾起自信心, 我们的中文比他们发达.
汉字本身就像是活化石. 我是说, 在当今世界上, 汉字绝对是另类的酷酷的存在. 这套文字系统异乎寻常的复杂而且古老. 在这个星球上, 除了汉字, 几乎所有的文字系统都是注音系统. 其实英文的拼写和发音并不简单对应, 至少e可以是呃也可以是咦还可以是别的, 但绝大多数语言的发音和拼写都是直接对应的. 欧洲语言, 法语俄语希腊文什么的, 虽然采用不同的字母拼写,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希腊字母, 但都是注音系统. 很多人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朗读法语, 虽然他不懂什么意思, 只需要学习下发音规则即可.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情况也大体相同, 只是阿拉伯文也有书法.
情况在东亚有些复杂. 有些人以为日语跟汉语十分接近, 因为没学就看得懂不少嘛. 不过实际情况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从语言划分上讲, 汉语几乎是一直独苗, 除了藏语跟各种语言都不大接近, 叫汉藏语系. 如果哪位同学特别虔诚, 有净化灵魂的需求, 别老飞去一趟就心灵升华, 不妨敬业点儿学习下藏文, 反正比学英语容易多了. 而日语, 朝鲜语, 满语什么的, 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流行的阿尔泰语系. 所以韩国人学习日语会比较容易, 我也确实见过一些韩国人在登录没装韩语包的系统时选择日语. 语言是非常容易形成的东西,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但是文字的诞生是需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的产物. 而我们的东瀛邻居, 在产生自己的书写系统之前, 就接触到了汉字. 于是那时的日本有日语没日文, 写点儿什么还得用外文. 不过日本人也不傻, 他们当然能够想到, 汉字是有读音的, 可以按照日语的发音找对应的汉字写下来. 八世纪的时候, 一本叫做万叶集的书横空出世, 这本书在日本的地位大体相当于我国的诗经, 收录民谣的. 全书采用汉字书写, 部分采用中文表意符号, 部分采用汉字标准日语发音, 情况十分复杂. 日本人用汉字记录发音, 当然很快就会意识到, 他们没必要用几千个汉字的, 日语的音非常少, 只需要挑些简单的汉字用来注音即可. 于是空海和尚(可信度略高于仓颉造字)挑了有限的几个草书汉字, 创造了平假名(约定俗成的简化). 吉备真备(可信度略高于仓颉造字)挑了一些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约定俗成的简化). 无论平假名还是片假名都是用来注音的, 简单的说, 平假名用来标注日语语音, 而片假名用于标准外来语语音. 又据说早期, 平假名主要是女人用的, 男人用汉字, 那时平假名是没什么地位的, 又被称作女手. 其实女人之间抒个情, 说个悄悄话, 不想被男人看懂的事儿挺多的, 湖南有个类似的东西叫江永女书. 感觉大夫之间也有种不想外人看懂的医生书. 个人感觉日本由于受到地理限制, 没有机会接触到字母这种高科技的玩意儿, 饱受中国影响, 假名也算是一种字母吧. 日本人是可以采用假名来完整的书写日语的, 但一个问题是, 日语音比较少, 相应的音节特别多, 如果全部用假名书写日文, 一段话会很长很长很长, 另一个麻烦是断句也有问题, 会产生歧义. 于是, 日语里夹杂了大量的汉字, 这样可以大大地减轻书写量. 除了罚抄100遍课文时非常有优势之外, 古代时纸可不多啊, 竹片和绸子就更不用说了. 日本人对汉字非常的尊重, 因为日本人把日文里的汉字叫做真名. 还有一个国人不大愿意接受的事实是, 今天的汉语里, 过半的常见词汇, 实际上是日语词汇, 然后回传到中国的. 个人感觉日本人似乎在翻译方面非常有天赋. 汉字是种非常神奇的符号, 每个汉字符号似乎都有灵魂, 都能表达出一定的含义. 所以当新事物时,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都可以用几个汉字造出一个新的词汇来表达这个意思. 然而在这方面, 日本人做的比我们要好得多. 首先, 日本打开国门接触近代文明就比我们早, 他们在我们之前翻译了很多词, 比如科学, 哲学, 民主, 政治, 共和国什么的. 翻译的很好, 很多年后, 我们的留学生去了日本, 学会了这些词, 这些词也就被吸收进了汉语. 除了接触早之外, 他们利用汉字造词的能力似乎也在我们之上. 比如日本人造出了电话这个词, 电~话~, 佩服. 而我们大清国的知识分子把这个新鲜玩意儿音译成德律风. 不过当然不是每个词都是他们翻译的比我们好, 比如说达尔文的学说, 日本人翻译成了进化, 而我们的严复同学翻译成了天演. 实际上,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可不是强者生存, 天演显然比进化更加准确. 不过我们还是更喜欢说进化. 现代汉语词汇里的日本词汇之多超乎你我想象, 最常见的3000个汉语词汇, 最最保守的估计, 过半数来自日本. 不是只有民主, 政治, 物理这些现代气息的词汇来自日本, 就连对不起, 不可能这些也都是日语. 不过几何, 微积分什么的是我们翻译的. 几何, 浪漫啊, 徐光启(上海的徐家汇就是这哥们儿家哈 明朝人)和利玛窦翻译的. 我们的词汇, 在历史上的含义跟今天也有出入, 比如国人暴动, 不是中国人都暴动了, 国人的意思是首都的人民, 别的地方的人叫做野人. 当然从情感上我们无法接受汉语这么不纯这件事, 但是, 事情真的是这个样子. 其实, 时至今日, 还是有很多日本词汇融入汉语. 给力, 宅, 御姐, 萝莉, 控, 正太, 吐槽. 在愤青眼中, 这种文化入侵是无法接受的, 不过还是希望大家有个健康的心态, 坦然面对文化影响, 别像韩国人似的. 其实汉语本来就是个大杂烩, 里面夹杂了太多外来语, 比如很多词汇, 四大皆空之类的, 就是随着佛教传来的外来词汇. 当然, 把日本词汇从汉语里剔除的想法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袁世凯时代就有人有过这种主张. 只是, 实在剔不掉了, 因为翻译, 名词, 主语这些也全都是日本词汇. 虽然不喜欢, 但实在钦佩我们的东瀛邻居.
相比日本, 我们的邻居朝鲜和韩国就没意思多了. 很多人以为朝鲜文韩文也类似我们的汉文, 其实朝鲜文韩文也是注音符号. 它那些圈啊勾啊是用来注音的. 历史上朝鲜半岛跟日本差不多, 也都使用汉字来书写. 然后在十五世纪的时候, 朝鲜的世宗大王主导创建朝鲜文字, 然后他们设计出了这套文字系统, 这套文字系统叫做训民正音. 个人感觉, 也是他们在地理上被我们阻隔, 没机会接触到拉丁, 阿拉伯, 腓尼基那些字母, 没法受这些字母的启发, 才设计出这么复杂的一套注音系统吧. 不过当时, 朝鲜半岛跟日本一样, 书写系统也大量夹杂汉字. 1950+年, 朝鲜战争之后, 这个倒霉催夹杂在中日俄三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可算独立了, 不但独立了, 还独立成了俩国家呢. 于是民族主义盛行, 于是韩国和朝鲜先后进行了文字改革, 把汉字剔除出书写系统. 有次跟个澳大利亚人说起这事儿, 他问我北朝鲜也剔除了? 回答, 是的. 朝韩千百年来做你的小跟班, 终于独立, 想把我们的影响剔出的心情是很容易理解的. 不过剖析深层的原因, 还是怕你才排斥你. 反观日本就不排斥汉字, 而且还把你的东西发扬光大.
有相似经历的不止日文朝鲜文, 还有历史上辽朝契丹人创建的契丹文还有西夏国党项人创造的西夏文, 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长什么样, 也都是用汉字比划设计出来的注音文字, 不过它们是把很多汉字局部结构重新堆成一个字. 那字, 怎么说呢, 老大一个了, 比划可多了.
汉字作为一种另类的表意而不是注音文字, 真的非常牛, 形成这样一套系统可不容易. 今天, 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也有些小众文字了 比如中国纳西族的东巴文), 但历史上显然不止汉字一种表意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玛雅也有象形文字. 只是只有中华文明和汉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其实四大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最短, 无论如何计算, 我们的靠谱的历史都不超过4000年. 5000年的文明是从炎帝黄帝开始算起的, 但是基本都是神话传说, 没有文字或者考古的证据. 你跟人说五千年前我们的黄帝大战三头六臂呼风唤雨的蚩尤, 谁会觉得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呢. 相较而言, 古埃及人在-2580年就已经建造了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那时已经是埃及的第四王朝), 而两河流域的文明比古埃及还要早. 不过这些古文明都已中断. 今天的埃及人不是历史上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人的后代, 而是阿拉伯人, 埃及的全称叫做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埃及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之后, 先后被亚述人, 波斯人, 马其顿人, 罗马人征服, 在这个过程中, 古文明逐渐消亡, 而象形文字更是成为死文字, 无人能够解读. 直至十九世纪, 拿破仑打入埃及, 发现了一块石碑, 叫做罗塞塔石碑, 上面用三种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圣书体), 古埃及草书(世俗体), 古希腊文书写同一段内容, 而古希腊文已被解读. 借助这块石碑, 西方人的语言天才才慢慢解读了这种失传已久的文字. 这块石碑现存大英博物馆, 我发誓这辈子要见下的. 我是想, 想必古埃及人画的不是很好吧, 要不然怎么别人没看出来你在画什么呢.
而我们的汉字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近代上, 西方人承认的中华文明始于周朝, 他们认为夏朝和商朝都是神话时代, 不足为信.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00年前后, 自古以来, 一直到今天, 华夏大地上一直存在一种诡异的巫术, 叫做中医.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中医不入药的. 什么梁上灰(本草纲目记载 上吊挂了 用梁上灰可以治活)啊, 水银啊什么的. 然后中原大地的农民伯伯在耕地时, 时不时的能从地里抛出有年头的骨头, 也被中医收录, 也是一味药材, 叫龙骨. 磨碎之后敷在伤口上, 据说药效还不错.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就这么用龙骨. 然后1900年前后, 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的王懿荣王大人不小心弄到了几块龙骨. 咦? 上面划得什么符号? 于是王大人放话, 高价收龙骨. 一时间龙骨价格飞涨. 王大人非常想知道这东西是哪里挖出来的, 当然精明的商人们是不会说的. 据说王大人叫来一个颇有来头的大商人密谈了几个时辰,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撬开他的嘴的, 但是从此人们知道甲骨文出土自河南安阳小屯村, 人们方才知道传说中的商朝都城殷在哪里. 又据说王大人拉上几个小伙伴几天就解读出了好多好多甲骨文文字, 毕竟, 汉字从来没有失传, 只是在演变. 没几天八国联军打入北京, 王大人自杀殉国. 后来民国组织了几次殷墟发掘, 不过本来就兵荒马乱的, 又能挖出什么呢. 更重要的是, 中国过去没有考古史, 但盗墓史可长了去了. 于是, 人们挖出了十几个空空的大坑, 至今也不知道哪个坑是哪个商王的墓. 我常常想, 古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不就占卜嘛, 用得着这么有创意, 把字刻到龟骨或者牛肩胛骨上, 还要烧了看裂纹走势, 丢个骰子就可以了嘛. 不过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 已经相当成熟. 从甲骨文的成熟程度上看, 我相信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我相信在更久之前, 汉字就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只是没有实物留存而已, 就像印度人喜欢把字写到树叶上那样. 而古人这种诡异的占卜习惯却意外的让我们现代人得见那时的汉字, 与古人产生心灵沟通. 甲骨文保存至今, 出土量很大, 有次在一个坑里就挖出了17000+块甲骨(我没打错 确实是一万七千多块 我也不知道这坑得多大), 当然坑里还有个骷髅. 感慨古人是多么爱写字多么爱占卜啊. 不过西方人再不好意不承认商朝的真实存在了, 想想挺不好意思的, 连夏朝一并认了吧. 不过时至今日, 还没有出土过任何被认定是夏朝时代的东西. 也许部分商朝文物实际上是夏朝的. 既然甲骨文那么容易认, 我也找了些图片想认认, 一二乙丙丁还是能认出来的, 我没说甲, 甲是个十字, 不过也就能认出来这些字, 不过商王的名字都很有个性, 盘庚, 武丁什么的. 我好歹能认商王的名字好不好. 甲骨文后来发展成金文, 刻在金(其实是铜)上的铭文, 还是看不懂, 但太好看, 神秘, 魔力. 我发誓要去台北故宫看看毛公鼎, 这个鼎内刻500字铭文, 是已知的字数最多的青铜器.
最初级的汉字当然是象形字, 日, 月, 人, 山, 田, 雨, 马, 牛, 是些神奇的符号. 然后会意字觉得最好玩儿. 年轻的时候喜欢上icq, 有次遇到一个俄罗斯人, 说在学习汉语. 有次聊到休字, 我跟她说左面是个人右面是棵树, 靠在上面休息. 听完她就崩溃了, 你们汉字太牛逼了, 每个汉字都这么牛吗. 我说是的, 当然实际上不是了. 我觉得形声字的出现让汉字瞬间逼格骤降. 不过别难为人了, 古人怎么能创造出那么多字来.
神秘的符号(上)
by
Tags:
Leave a Reply